<s id="seqia"></s>
  • <xmp id="seqia"><li id="seqia"></li>
  • <small id="seqia"><li id="seqia"></li></small>
  • <td id="seqia"><button id="seqia"></button></td>
  • <xmp id="seqia"><td id="seqia"></td><xmp id="seqia"><small id="seqia"><li id="seqia"></li></small>
  • <small id="seqia"></small>
  • <small id="seqia"><td id="seqia"></td></small> <small id="seqia"><li id="seqia"></li></small><td id="seqia"><button id="seqia"></button></td>
  • <small id="seqia"><li id="seqia"></li></small>
  • <td id="seqia"></td>
  • <small id="seqia"><li id="seqia"></li></small>
  • <small id="seqia"></small>
  • <small id="seqia"></small><small id="seqia"></small><td id="seqia"><li id="seqia"></li></td>
  • <td id="seqia"><li id="seqia"></li></td>
  •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信息
    【深度】烏江,浩蕩
    2022
    11/19
    來源

    梵凈云天客戶端

    烏江

    浩蕩


    古代思州,有著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


    當代沿河,正在發生無數奇幻瑰麗、攝人心魄的故事。


    烏江奔涌,唱一曲悲壯之歌。


    烏江山峽,壁立千仞,林峰蒼莽,注定是發生傳奇的所在——


    88年前的那個夏天,一支紅色鐵流在這里與土家兄弟并肩劃槳強渡烏江。粗糙的大手,將飽經風雨的漁船在槍林彈雨與波濤洶涌間譜寫出一曲曲動人的歌謠,洪亮的誓言響徹天際:“野雞有個山頭,白鶴有個灘頭,一支紅軍沒有根據地怎么行呢!”立足烏江,發動群眾,進行革命斗爭,沿河兩岸點燃革命的火種。


    依山沿河間,歷史的交響在這里回蕩……


    沿河位于貴州省東北角、銅仁市西北部,地處黔、渝、湘、鄂四省(市)邊區結合部的烏江中下游,素有“黔東北門戶 烏江要津”之稱。


    沿河縣城一角。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委宣傳部供圖


    從杭瑞高速進入銅仁,再從沿榕高速進入沿河,千里烏江,百里畫廊,如詩如畫;大山深處,烏江兩岸,生機勃勃。我們撫摸歷史,禮贊傳奇,體會著紅色精神在這里賡續,紅色基因在這里傳承。

    烏江的咆哮


    在沿河縣城民族文化廣場聳立著一尊巨大的名為《廩君》雕塑,廩君是土家族開基創業的先行者,手持號角永遠指引著人們前進的方向,催人奮進——千百年來,貧瘠的陰影一直在人們頭上徘徊,然而,那支吹響希望和光明的號角從未停息。


    烏江之畔,沙子街道金龍村。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金龍村遍唱一首歌謠:山高路險石旮旯,紅苕洋芋苞谷20粑。要想吃碗白米飯,除非坐月生娃娃。等到大米找回來,娃娃已經滿地爬。


    因山高路陡,自然條件十分惡劣,金龍村曾和沿河乃至全國大多數貧困村一樣,雖然得到了國家扶貧政策的關照,但卻“年年扶貧年年貧”,村民生活長期徘徊在貧困線以下。在這個典型的土家族、苗族聚居的貧困村里,連順口溜傳唱的都是生活的艱辛和無奈。


    上個世紀70年代后期,為了吃飽穿暖,村民開始砍柴賣,年輕的村民肖明華和寨上的年輕人一樣,從山里砍回松木劈塊,放在煙上熏干后背到縣城賣給飯店,一百斤可賣七八元?!按謇锏哪贻p勞力有一半時間在砍柴賣柴?!?/span>


    整個村莊,家家破爛不堪,山禿難見綠,天晴就旱,下雨洪水就裹著泥石滿山跑,1500多畝山坡逐漸成了不毛之地。


    “真的是越窮越砍,越砍越窮!”肖明華說,那時候,家家都指望那本就不多的樹,山上的樹很快就砍光了。沒有了植被的保護,一場場大雨沖走了本就不厚的泥土,全村逐漸陷入絕境。


    …………


    貧窮,這是老天爺留下的一道難題——


    沿河,地處黔、渝、湘、鄂四省(市)邊區結合部的烏江中下游,大山連大山,深谷接深谷,十年九災難,三年兩不收,長滿石頭的旱地坡地生長的只能是貧困。


    貧窮,這是歷史留下的一道難題——


    接近原始的生產方式,星散的居民分布,幾乎從零開始的基礎設施建設,全國最深度貧困縣之一,千百年積下的歷史欠賬怎樣才能還清?


    難道沿河人注定要在石頭縫里刨食?難道山峽人注定就走不出這大山?


    沿河轄23個鄉鎮(街道),451個村(社區),總人口69萬,是全國四個單一的土家族自治縣之一,是貴州省1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銅仁市唯一的深度貧困縣。2014年,該縣有貧困村250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1625戶166500人,貧困發生率27.2%,通過歷次動態調整,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1382戶176126人。


    “這山就沒得那山高呀嘿

    這山就沒得那山高嘛

    小嬌妹兒我的情郎哥兒啊

    那山嬌妹兒在撿柴燒嘍

    牛郎子啊哥兒哎

    那年那月你同到我嘛

    柴不呢那弄來就水不那呢挑喲

    ……”


    烏江之畔,沙子街道南莊村。


    庭院里,村民黎應侯把手中的書放在一旁,撕扯著嗓子唱情歌。嘴一咧,他露出零星的牙齒,咬字雖不精準,但調味濃郁。


    2012年7月,沿河組織60名演員,積極參與銅仁市和央視“民歌中國”欄目在銅仁舉行的“唱支山歌給黨聽”專題歌會錄制。2018年11月,在CCTV-15音樂頻道播出的由土家歌手黃旭等演唱的沿河土家山歌《這山沒得那山高》一時間響遍大江南北,深受觀眾喜愛。


    從老人嘴里唱出的山歌平添了幾分哀愁,引發了他對如煙往事的追憶。


    “從前,聽老人講‘南莊村’原名‘難莊村’,可見‘難’字當頭?!?1歲的老黨員黎應侯說,“我們從小就知道這句順口溜——難莊村,難難難,水在河里流,人在路上愁?!?/span>


    這愁的不僅是生活,也愁著“討媳婦”。


    看得見水,摸不著更喝不到。村里的南莊河與村子地面垂直高度近100米,且兩岸都是懸崖峭壁,即便是下河都要從更遠的稍有緩坡的灌木叢中尋得一條掛在石壁上的“腰帶路”慢慢往下走,一個來回得費近1個小時。


    現在看來,這樣鬼斧神工的景觀何處尋。然而,在那個沒有提水泵的年代,南莊人不但沒有看上這優美的風景,而恨上了支離破碎的石旮旯,怪上了歡快的溪流。


    “南莊村是最窮的!比懸在半空的十二盤還要窮??!就連住在高處(山上)的姑娘都不愿意嫁到我們村來?!崩钁钜贿吔榻B一邊擺頭,惡劣的自然條件和缺水讓鄰里關系變得緊張起來?!盀轱嬎?,爭吵時有發生,不好的印象傳遍十里八村……現在想來,那些年的光景,歷歷在目?!?/span>


    身高1.75米,英俊帥氣,聰明干練的黎應侯找對象時,也遭遇了對象哥哥的反對:“那個地方沒有田,吃的也沒有,你會后悔的!”


    1972年,黎應侯加入中國共產黨,1972年至1992年連任村黨支部書記?!叭绻麤]有共產黨,我們家不可能過上幸福的生活,我的四個孩子不可能走出大山,也不可能為建設國家作出應有的努力?!闭f到他四個分別在省、市、縣里工作的孩子,他眼里充滿自豪,十里八鄉的人也知道他培養的孩子最有出息。


    “要想改變命運,必須從改變思想入手?!彪S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沿河,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黎應侯就敏感地意識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地的空心李將會受到人們的喜愛。


    李花盛開,游人如織。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委宣傳部供圖


    “讓村民把本就不多的土用來栽種李樹,這個思想轉彎不是一下就能扭轉的?!崩钁钫f,如果非要種樹,村民更愿意栽松樹、柏樹,因為可以用來建房,而李子,一家有一兩棵夠吃就可以了。


    “村里石多土少,不出莊稼,但空心李自古以來就有栽種?!崩钁钫f,因李子成熟后果核與果肉分離,果肉脆嫩,酸甜適度,芳香可口,故而得名“空心李”。在缺吃少穿的年代,村民把空心李肩挑背馱到縣城賣,主要用來換糧食。


    貧瘠的土地承載著當地百姓苦甲天下的無奈,可又是他們唯一的希望。


    在沿河,烏江兩岸許多石頭坡地上,哪怕碗口大的土地,他們都會撒下一粒種子,“點”上一顆豌豆。


    “20世紀,人們對李樹‘不感冒’,對李子也看得‘淡薄’?!崩钁钫f,“即便是家里吃不完,也不愿意背到縣城去賣,一是很少有人買,二是那時路程也比較遠,費力‘不討好’?!?/span>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空心李綠山富民的效應日益凸顯。1987年,沙子推行“治山富民”理念,超前謀劃產業結構調整,發動、扶持群眾規模種植空心李,打好特色牌助農增收。并采取“支部+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發動黨員田應湖、田太平、冉隆山等率先帶頭規范化、科學化種植空心李。


    烏江之畔,沙子南莊4A級旅游景區。


    “黨和政府為咱們的李子樹品牌、找銷路,空心李已是我們的搖錢樹、智慧樹、夢想樹?!?月20日,獲得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第六屆“李子王”獎的沙子街道新沙村村民冉茂江感言。


    “靠著這200株空心李樹,不僅建起了新房,還把3個孩子送進大學,今年賣果收入6萬元?!比矫f,我將站在新的起點,把空心李管護好,用更加可口的李果回饋“果粉”。


    空心李產業發展并非一成不變。35年來,沙子街道空心李種植面積增長150倍,歷經了多次育苗、管護、研發技術革新,3次大規模調整產業布局。


    35年來,沙子街道積極整合退耕還林等生態保護政策,把種植空心李同石漠化治理結合起來,始終堅守打造山、水、城、文化共生共融的“最美宜居、旅游休閑小鎮”這一目標,逐步形成了“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產業格局。


    金龍村已從“貧甲黔東”到美冠烏江。全村已規模種植空心李1500畝,森林覆蓋率已達86.77%,今年全村僅賣空心李就收入近200萬元。


    2022年國慶,烏江岸邊紅旗招展,繁華似錦,一派安定祥和。沙子街道南莊村,70歲的村民黎應能和老伴在果林對他400多株空心李樹進行剪枝、施肥,二老滿臉笑容:“光是賣空心李今年就收入十多萬元,我們的生活就像這李果越來越甜?!?/span>


    截至目前,全縣種植面積9.28萬畝,投產面積5.5萬畝。分別分布在該縣的沙子、中界、曉景等11個鄉鎮(街道),產業覆蓋189個村19.6萬人,脫貧人口4.7萬人。


    “我們一心發展空心李,讓村民增收致富的定位始終未變,并一直向前發展著?!鄙匙咏值傈h工委副書記徐倪說,歷屆黨委均按照當初專家制訂的規劃,緊緊圍繞空心李產業,不斷下足繡花功夫,“當前,我們正在進一步探索‘身在北上廣、李果在沙子’營銷模式?!?/span>


    “正是沙子街道‘一張藍圖繪到底’,才使空心李產業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強大引擎?!闭愦蠊麡鋵W博士、銅仁學院副教授張紹陽說,據評估,空心李總產值8.8億元。


    沿河沙子空心李。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委宣傳部供圖


    車行南莊,花果飄香。


    “再大的苦難,人,活著總得有個尊嚴?!崩钁钫f,他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說到高興處,他敞開了歌喉……


    “家家戶戶別貧困,

    村村寨寨換新顏,

    群眾心里樂開懷,

    致富不忘黨的恩……”


    烏江的呼喚



    梅山,土家神話傳說中的英雄。傳說是遠古時代的一位女獵人,手持一把鋼叉,殺過熊,殺過野豬,殺過老虎,武藝高超,英勇無比。有一年大旱,糧食顆粒無收,鄉親們饑餓難當,梅山就把每天打得的獵物平分給鄉親們充饑,努力讓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


    英雄梅山只是留在遠古神話傳說中,一直沒有回來。這里的百姓崇尚英雄,勇做英雄,一直有著尋找梅山的沖動。


    烏江之畔,譙家鎮長征村土地灣。


    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那里誕生了云貴高原上第一個紅色政權。


    如今,我們又一次來到這個令人神往地方。


    后依群山,前臨碧溪,是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所建的木質結構民房。有正房7間,正房兩邊是廂房,前有朝門,形似撮箕。屋頂蓋青瓦,屋脊用青瓦堆砌,兩側立塑飛鴿。正房前壁為木雕花窗,花草禽獸圖案栩栩如生,石階為細鉆青石。正房上方掛著黑底金字的址名匾額“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是原紅三軍第九師政委廖漢生所題寫。


    問世間誰是英雄,請問天下蒼生——是那些為天下蒼生負重前行的人,是那些不計較個人得失心存天下的人。當一股股英雄氣匯聚升騰,就會形成推動時代和社會前行的強大力量,正是有了無數的革命先烈,中國才能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


    輕聲慢步走進舊址,一縷陽光從天而降,形成一扇光簾,輕柔地落在八仙桌前那條凳子上,如霧如紗,如夢如幻。真想用手撩起它,一腳踏進88年前的那一天。


    歷史早已塵埃落定,長凳仿佛余溫猶在。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英雄使命,但只要這股英雄氣浩然長存,我們的社會就會歲月靜好,河清海晏,我們的國家就會欣欣向榮,萬古長青。


    就在沿河縣城和平街道聯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我們見到了以生產凳子謀發展的企業。


    漫山的小青藤,是土家人心中的“寶”。過去,吃不飽肚子的當地人會用小青藤制作各式藤編補貼家用。據悉,沿河藤編已有上百年歷史,20世紀便七八十年代,沿河涼席廠加工的藤制品遠銷新加坡、泰國、緬甸等國,但由于種種原因廠子倒閉了。


    2018年,當地長期從事民族手工藝的蔣曉紅,投入上百萬元成立沿河紅峰藤制品有限公司,重金聘請當年沿河涼席廠退休技術人員“傳幫帶”,重新擦亮沿河藤編這塊古老招牌。


    在紅峰藤制品有限公司,古思州藤椅、古凳、藤制搖床、藤編黑葉猴及白山羊等產品琳瑯滿目,精巧工藝令人嘆為觀止。


    “傳統藤編只用青藤和青竹,都產自沿河的大山,村民采來曬干后賣給公司?!笔Y曉紅說,工人全部來自安置點及周邊村寨的貧困戶,公司免費技術培訓,學會后免費帶材料回家制作。靈活的就業方式,讓原本行動不便的陳樂寬這樣的搬遷戶,有了一展身手的好機會。


    24歲的安世念,幼時大腿受傷至今行走不便,原本以為一輩子要靠家人吃飯的他成為藤編工人后,每月能掙2000多元,最多時能拿到3000多元,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編一把藤椅需兩三天,但賣一把藤椅可賺200元?!本眠`的自信又寫在陳樂寬的臉上。9年前,陳樂寬因意外脊梁受傷,家中頂梁柱倒下后,全靠妻子外出打工養家,以致家庭負債而陷入貧困。


    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讓陳家迎來轉機。5年前,陳樂寬一家5口從板場鎮楓香村搬進縣城聯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全家成了城里人。


    但是,搬進城里的樓房,陳樂寬上下樓梯很吃力,常常需要攙扶,更別說找工作掙錢養家,反而讓他時常自責連累了家人。


    2019年初,貴州省委提出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陳樂寬的人生也迎來了新機遇。2019年5月,當地政府免費提供廠房,動員沿河紅峰藤制品公司把加工廠從縣經開區遷至聯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帶動移民在家編織藤椅增收。


    古老的沿河藤編工藝讓枯藤開出幸?;?。公司已吸納100余名聯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搬遷戶、周邊貧困戶,把沿河大山中的枯藤編成藤椅、涼席賣到全國各地。蔣曉紅正推行把藤編產業延伸到縣內其他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帶動更多搬遷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增收致富。


    過去大字不識幾個的村民,如今已成為熟練的技術員、產品設計員。


    我們坐在安世念編的藤椅上,仿佛真的踏進80多年前的那一天。耳邊仿佛傳來不遠處強渡烏江、保衛黔東革命根據地的槍聲……


    擺脫窮日子,就是當地人接續跨越的烏江天險。


    沿河縣城鳥瞰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委宣傳部供圖


    談起烏江天險,人們必然會想起烏江山峽,烏江山峽又是烏江百里畫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重慶,烏江百里畫廊一直有“好耍天堂、烏江畫廊”的美譽。


    烏江流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于地勢高差大,切割強,自然景觀垂直變化明顯。以流急、灘多、谷狹聞名于世,真是“烏江兩岸山連山、烏江水中灘連灘”,自古號稱“天險”。


    面對烏江百里畫廊神奇迷人、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觀,各地游客無不為之贊嘆:烏江山峽勝過長江三峽!長江三峽雄冠天下,烏江山峽卻是雄、奇、險、秀,四美并具。雄,萬丈高峰拔地起;奇,撲朔迷離自然景;險,山險水急、險象環生;秀,滿山茂林,遍野翠竹,民居隱入其中,步步皆有風景,田園山水秀美奇特。


    清代詩人梅若翁贊嘆:“蜀中山水奇,應推此第一?!?/span>


    這樣的美,曾被鮮血染紅,將士護衛。


    抗日戰爭時期,蘇聯組織空軍志愿隊支援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軍,金角羅夫是志愿隊少尉飛行員。


    1939年12月24日,金角羅夫一行9人(奉命)駕駛三架飛機,從重慶起飛到南寧、獨山上空與日軍作戰。在執行任務后返航途中,燃油剩下不多,他們根據飛機當時所在位置,就沿烏江飛行,以尋找最近的秀山機場降落。


    飛至沿河上空,燃油耗盡,被迫在縣城南面烏江東岸壩坨河漫灘降落。因河漫灘面積不大,前兩架飛機降落后剩下的空地很小,為避免與已降落的兩架飛機相碰,金角羅夫駕駛的飛機果斷地作橫向烏江著陸,飛行員也急速跳傘。當金角羅夫跳傘剛落地時,正降落的飛機從他身上滑過,不幸遇難。


    2016年,沿河縣人民政府為了加大金角羅夫偉大的革命精神向社會各界宣傳,特批準在思州新區規劃建設金角羅夫烈士主題廣場,于2017年7月竣工并向游客開放。


    歷史不會忘記。


    “在貴州省銅仁市的一個鎮上有一座烈士陵園,一位叫蔣忠洪的軍醫烈士長眠于此,原籍目前只知道在海南,大家相互傳遞下看能不能找到烈士的家人?!?021年清明節前夕,一則烈士尋親啟事刷爆了海南人的朋友圈,海南南國都市報第一時間進行了報道。


    這則烈士尋親啟事是沿河塘壩鎮石花村村民田茂強發在他的朋友圈的。從1994年到海南生活工作后,只要回家,都會到革命烈士陵園祭奠。


    “我是一個游子,為了夢想背井離鄉,盡管路途遙遠,只要想家了,歷盡艱辛也要回家與家人團聚??筛锩沂繛榱宋覀兘裉斓男腋I?,自己卻再也回不去了,每當想到此處,我就會潸然淚下?!碧锩瘡娬f,我所能做的,就是為烈士找到家人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1950年9月9日上午,利用趕集天進行宣傳活動的解放軍戰士,在從塘壩鎮金竹沙井至后坪途中,遭匪伏擊,七名戰士犧牲,兩名重傷,后經搶救無效獻身,現安葬于石花村10公里外的后坪鄉革命烈士陵園。


    “經過無數人的接力傳遞,蔣忠洪烈士家人終于找到了,他居住在??谑旋執伶偟挠H人已于今天到后坪革命烈士陵園祭拜?!?021年7月20日,田茂強滿懷激動的心情說,軍人出身出生的他,對烈士有一份特別的崇敬之情,“今天我們火熱的生活是他們用鮮血換來的,為他們找親人義不容辭?!?/span>


    “近年來,后坪鄉一直利用網絡通訊平臺為烈士找尋家屬。2020年底,后坪鄉烈士陵園中的劉敬芝烈士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找到了親屬?!焙笃亨l副鄉長周小波說,目前,仍在全力為陵園內的7名烈士尋找家人。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敝袊伯a黨的誕生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轉折點。它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


    風在吼,馬在叫,烏江在咆哮,烏江在咆哮……?

    烏江的脊梁

    在烏江邊,我們聆聽土家族人的遠古傳說,感天動地……


    烏江之畔,中寨鎮金山村。


    汽車在連綿起伏的大婁山脈和武陵山脈交錯地帶中穿行,不覺行至中寨鎮金山村最高峰祥云頂。驀然回首,石碑與石碑旁的松樹桀驁挺拔,高聳入云,宛如土家人的脊梁。


    沿河交通鳥瞰。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委宣傳部供圖


    別看這里空氣新鮮、夏天涼爽,游人如織,“昔日放牛都繞著這片荒山走,在這里住了一輩子的村民,誰都不敢想象能把車開到山頂上來?!苯鹕酱妩h支部書記田維喜說。


    金山村,曾屬于深度貧困村,2014年,全村農業人口317戶1251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33戶652人,貧困發生率為52.51%。


    金山村距鎮政府駐地8公里。最高海拔1291米,最低海拔871米。


    “選擇在這里種茶,看中的是得天獨厚的生態和地理優勢,眼前這成片成嶺的茶山,在2018年9月28日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山!”順著貴州御錦農業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長史浩國的手指的方向望去,一片荒涼的山坡浮現在記者的腦海。


    金山村“中黃三號”茶葉基地位于金山、清河、大宅和勤儉等四個自然村寨的中心區域,海拔高度1200米左右,“高海拔、低緯度、多云霧、寡日照”立體氣候突出,晝夜溫差較大,是種植茶葉的最佳場所。在沿河考察兩年的史浩國,看準了金山村這塊“璞玉”,在當地政府和他的精心雕琢下,如今滿山的產業路交替縱橫,路的兩旁種滿了杜鵑花、沙棘果樹和各種果樹。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打卡地”。


    據介紹,現在全村農業產業主要有“中黃三號”茶葉、黃牛養殖、烤煙、辣椒等特優產業。村集體入股發展農業產業主要有黃牛養殖,茶葉,豆制品加工等,2022年,全村集體經濟13.4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00元。


    如今,這個金山村可以告慰起名人:為伊起名終不悔!


    “文書記,我們給你報喜來了:我們不僅脫了貧,還要進行鄉村振興……這些辣椒、金刺梨都是村里的特產。 ”大坪村黨支部書記魏克飛眼里噙著淚水,輕輕地放下了村里自產的蜂蜜。


    每到清明節,中寨鎮大坪村干群代表都會到戰貧英雄文偉紅的墓前開展“祭奠烈士英魂,傳承英雄情懷”祭掃活動。


    “文書記,你雖不抽煙,但為了鄉親們脫貧致富,親自種煙、烤煙?!瘪v村第一書記張文波把烤煙葉子放在碑前,“但我還是要給你帶點來,也好向你匯報你親自種下的烤煙已獲得豐收?!逼渌刹咳罕姶硪来潍I上從大坪山上親自采來的山花……


    魏克飛向在場的干部群眾代表簡要介紹了文偉紅在大坪村任第一書記時的戰貧事跡,號召大家要學習傳承好文書記的精神,牢記初心使命,沿著他的戰斗足跡繼續奮進……


    文偉紅,男,土家族,中共黨員,1974年出生于沿河土地坳鎮群英村,生前系貴州沿河經濟開發區企業服務中心干部,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自2013年2月起,文偉紅一直扎根農村,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2019年7月22日,文偉紅意外殉職,年僅45歲。


    烏江悲已滯,群眾念君歸。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文偉紅被評選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消息傳來,盡管當初萬人慟哭、挽幛如云的場景已經隱去,沿河縣城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可隱約中,那悲痛凝重的氛圍依然籠罩著這座沿江山城。


    斯人已逝,音容猶在。不怕艱難、一心為民,是革命開拓者向我們傳遞的精神火把,也是中國革命得以開展并取得勝利的脊梁。戰爭年代,因為有了這種血肉聯系,軍民團結親如一家,筑起了一道打不垮、摧不毀的銅墻鐵壁。進入新時代,有了這種血肉聯系,我們黨同樣能經受住任何風浪的考驗、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最好的緬懷是傳承,最好的紀念是明志。在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今天,在烏江兩岸,無數顆偉岸紅色的心在灼灼燃燒。


    在位于沿河洪渡鎮王坨村的貴州天弘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產業園內,一片抓安全促生產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叉車、裝載機來往穿梭,將一袋袋包裝好的重晶石粉、螢石精粉等產品裝進排隊等候的大貨車內,繼而運往全國各大批發市場和出口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等國。


    走進高(消)光鋇、鉆井級重晶石粉生產車間,機器轟鳴,只見工人們在機器前忙碌地包裝重晶石粉、螢石精粉。一袋袋白色的重晶石粉、螢石精粉整齊堆放在一起,構成廠房里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據公司沿河片區副總經理肖偉介紹,2015年公司開始投資建設,總投資2.8億元,占地面積206畝,2018年建成試產,每年可處理原礦40萬噸。2021年公司生產因疫情受到影響,但年產值仍達3億元左右,上交國家稅金2000余萬元。項目建設不僅帶動了沿河礦產業的發展,而且為當地脫貧戶提供了100多個就業崗位。


    2021年以來,沿河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圍繞“四新”主攻“四化”總體要求和縣委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提出的“一園一主導、一園一特色”發展思路,不斷加大對洪渡鎮礦產工業園的管理和全縣境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力度,合理開發重晶石、螢石等礦產資源,推動建設螢石礦深加工基地,實現縣域工業生產總產值明顯提升。


    產業集聚效應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以白葉一號茶產業發展為示范帶動,建成萬畝茶園基地,譜寫了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新故事。工業難中突圍,深入實施工業“百千萬”工程和“千企改造”工程,貴州天弘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水泥廠、鄉鎮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新景生態茶業有限公司等2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茁壯成長,2021年規模工業總產值33億元。


    近年來,沿河全力推進新型城鎮化提升工程,努力提升城鎮品質,做強城鎮經濟,優化城鎮布局,走出一條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


    拓展承載空間,科學編制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打造以縣城為中心、官舟為次中心的“1+4”城鎮群??h城突出城市風貌水的靈韻、綠的底色和紅色文化、土家文化的文化基因,重點推進思州片區、聯橋片區、黃金山片區等新區開發。


    依托地理山水、自然資源富集優勢,因地制宜建設“四大特色鎮”,即以官舟為主的交通便利、商貿繁榮的特色輕工重鎮,以譙家為主的傳承紅色文化、賡續紅色血脈的紅色文化集鎮,以淇灘、思渠、洪渡為主的依山傍水、旅游業態豐富的特色旅游美鎮,以曉景、中寨、后坪為主的生態優美、產業興旺的特色生態小鎮。注重提升城鎮品質,積極推進老舊小區、棚戶區、背街小巷“三改”工程;持續優化城鎮污水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大力解決城市內澇、交通擁堵、噪音污染問題;加強環城林帶、城鎮綠地、濕地公園建設。


    規范城市管理,規劃啟動智慧停車場,用好智慧城管、平安警務云等平臺,重拳整治城市管理痛點,讓城市更安全、更有序、更干凈、更文明。做強城鎮經濟,堅持以城聚產、以產興城、產城融合,著力打造“三大產業區”,即壩坨教育產業區、沙子現代物流產業區和經開區工業企業集聚發展產業區。


    著力做強“四大城鎮經濟”,即圍繞發展城鎮工業經濟,促進工業園區與城鎮建設相互支撐、協調發展;圍繞發展城鎮服務經濟,加快壯大現代物流、健康養老、家政服務、文化服務產業;圍繞發展城鎮消費經濟,引導商業區與文旅、休閑等緊密結合,推動夜經濟、步行街經濟蓬勃發展;圍繞發展城鎮創新經濟,運用大數據激發城鎮創新活力,推動城鎮創業就業。


    近年來,沿河立足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大舊城改造、拓展新區建設,堅持規劃引領,不斷完善城市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品質不斷提升。眼下,一座山水相映、城景相融、景秀歌美的烏江流域美麗江城嶄露芳容。


    國慶剛過,官舟鎮黃龍村如詩如畫,貴州森梵科技有限公司集裝箱智能菇房里一片忙碌。


    黃龍村村民付倩倩和陳福英穿著厚厚的棉衣,戴著膠手套,嫻熟地采摘著鮮嫩的平菇?!懊吭?500元的收入,還能贍養老人和照顧小孩,我很知足?!弊?020年6月以來,付倩倩就在貴州森梵科技有限公司上班,“可 不要小瞧這小小的平菇,它可是村里的搖錢樹?!?/span>


    “平菇在冬春季栽培,利用低溫提高發菌成功率?!逼焦脚嘤夹g員楊曦現場指導培育工人,“在平菇菌絲的培育階段,整個培育環境宜創造黑暗氛圍,菇房窗戶可以蓋掛較厚實的黑布或糊上黑紙,創造有利于菌絲生長的環境?!?/span>


    沿河全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大發展。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突出壯大優勢特色產業,以種茶面積5000畝以上的鄉鎮為重點發展生態茶,白茶種植面積擴大到2萬畝,投產茶園18萬畝。


    以沙子空心李、新景柑橘等為重點,加快“千畝村”“萬畝片”建設,實現精品水果規模達16萬畝;深化與龍頭企業合作,推動畜牧養殖規?;?,打造武陵山片區生豬、肉牛、白山羊產業商品基地;依托“貴水黔魚”生態品牌,推動庫塘生態養魚、稻田養魚,保障10年禁漁期魚產品供給;利用存量林業資源發展林菌、林蜂、林禽、林藥產業,用好生態保護政策發展油茶、花椒、花卉苗木,推動林下經濟大見成效。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村經紀人隊伍、個體工商戶等經營主體,激勵其從事統購統銷、組團營銷。


    推行“村集體經濟+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把分散的資源和農戶組織起來,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


    不斷延長產業鏈條,重點推動縣內現有茶葉加工企業和種茶專業合作社抱團發展,把生態茶加工成茶飲料、茶食品、茶保健品;依托中央廚房精深加工肉制產品,實現原料產品向終端消費轉變、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轉變、粗加工產品向精深加工產品轉變、產業鏈從中低端向中高端延伸。


    著力打造特色品牌,扶持壯大金竹貢米、土家小椒妹、千年古茶、白葉一號、空心李、白山羊等農特產品品牌,形成天然、綠色、健康的品牌效應。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做到產品源頭可溯、過程可控、流向可查。充分利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進行立體化、全方位、多角度宣傳,不斷提升知名度。


    肉牛產業“?!眲葆绕?,鄉村振興“畜”勢待發。如今,千山萬嶺間牧草豐茂,風吹草低見牛群的悠揚牧歌畫卷再度重現,隨處可見。數據顯示,今年全縣上半年存欄牛12.5萬頭,出欄肉牛2.86萬頭,累計產量3718噸。


    發展白山羊 助推鄉村振興。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委宣傳部供圖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機械化水平,創新農業體制機制,重視科技投入,不斷提高農業產業經營水平,在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穩步轉變上邁出堅實步伐。


    2021年以來,沿河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三農”工作,全縣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平穩,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開新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深耕旅游產業,建設美麗鄉村。沿河大力發展全方位旅游,迎來旅游產業跨越發展。圍繞建設武陵山片區生態旅游大縣目標,相繼建成一批生態旅游景區,創建一批特色文化品牌。承辦銅仁市第六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舉辦紀念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成立30周年慶祝大會、舉辦第八屆烏江山峽百里畫廊文化旅游節……


    推進旅游業態升級。以烏江山峽百里畫廊5A級景區創建為牽引,融合推進麻陽河景區建設,集中精力打造2至3個景點景區,集中資金和資源豐富旅游業態,完善黎芝峽等重點景區體驗性項目,增強游客體驗、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增加旅游消費;做好“旅游+農業”“旅游+城鎮”文章,打造一批美麗休閑鄉村,創建一批鄉村旅游研學基地。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和專業化市場主體,分類施策盤活現有閑置低效旅游資產,實現政府和企業雙贏。


    沿河堅持高品位、高規格推進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培育旅游市場主體激發旅游產業內生動力,完善旅游產業鏈、優化旅游業態布局、提升旅游服務質量,促進旅游產業提質增效。不斷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奮力實現旅游大提質。


    在沿河采訪的日日夜夜,我們輾轉于山水之間,面對著紅色遺址,面對著落成的新村,面對著脫貧致富的人家,面對著一心撲在戰貧上的黨員干部,不禁心潮澎湃,思緒萬千。


    在這崇山峻嶺中,在這紅色的大地上,我們仿佛看到昔日的長征隊伍,為了勞苦大眾的解放艱難跋涉,一如在土家族傳說中改天換地的卵玉始祖。


    而今,在這崇山峻嶺中,在這紅色的大地上,一支新的長征隊伍在爬坡過坎、勇往直前,全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他們是烏江的脊梁。

    烏江的希望

    中國最早的辭書《爾雅》寫作時間距離現在有兩千三百年:“早采者為茶,晚取者為茗?!边@是中國茶在文獻里最早的記錄。沿河迄今發現的中國最老的古茶樹也有兩千多年樹齡。辭書寫作的依據是沿河的古茶園嗎?


    沿河地處貴州高原東北邊緣斜坡、大婁山脈和武陵山脈交錯地帶,氣候溫暖濕潤,適宜生物生長、發育和繁衍,千年古茶,連片成幽,色清味絕,匯天地之靈氣,汲日月之華光。古往今來,老樹新芽,遍野芳香。


    歷史里的烏江,深邃,幽遠。置身沿河塘壩古茶園,仔細測量后發現,茶園呈現規則的幾何形狀,而且每株茶樹的間距相等,栽種朝向一致,可謂精耕細作。


    2000多年過去了,歲月流逝,山川依舊。古茶樹是祖先留給這里人們的一份永久不變的遺產,也是一份希望。沿河古茶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茶葉栽培。在秦時,沿河開始有了茶飲文化傳播。


    春茶開采的季節,人們都會舉行祭拜古茶樹的儀式,預示著村里所有的古樹茶從這以后,都可以采摘了。這個習俗在中國貴州沿河縣的高山峽谷里,已經延續了上千年。


    在沿河縣境內,迄今為止發現的古茶樹有4萬余株,集中連片的古茶園有20多個,古茶樹集中分布在北部一帶。這在茶文化發源地中國,都是罕見的,而這個數目隨著不斷發現還在增加。更讓人驚嘆的是,其中一些古樹在經歷了千年風雨后,依然生機盎然、吐蕊報春。


    該縣內思渠、黃土、新景、客田、塘壩、后坪、洪渡等7個鄉(鎮)28個村有古茶樹零星分布,古茶樹品種有特大葉種、大葉種、中葉種等多種形狀古茶樹,不同形狀的古茶樹群和人工栽培古茶園的發現,充分體現土家族人在生產、生活、經濟、文化上都離不開茶葉。


    乘著烏江上的船舶,茶文化在蠻荒之地和帝王之都來往,村莊和殿堂,生活和文獻,中國茶也因此變得既雅致又活潑。公元1094年,名重京華、春風得意的北宋詩人和書法大家黃庭堅,做夢也不曾想到,自己因文得禍,被貶到荒遠幽僻的黔州,最初的孤獨惆悵之后,“似得江山之助”,心胸曠達的詩人很快從這片蠻荒的土地和個人的苦難中發酵出詩情,發現了烏江兩岸的自然與人文之美。


    黃庭堅在其詩《阮郎歸·黔中桃李可尋芳》寫道:“黔中桃李可尋芳。摘茶人自忙。月團犀腌斗圓方。研膏入焙香。青箬裹,絳紗囊。品高聞外江。酒闌傳碗舞紅裳。都濡春味長?!痹娭械亩煎?,就是原古思州一帶。浩浩烏江水,流淌著千年文脈;朗朗詩文里,散發出永遠的茶香。中國茶最初的味道,就在烏江浩渺的幽遠里,就在沿河熱鬧的故事里。


    2015年,沿河啟動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沿河千年古茶商標注冊項目,匠心打造“沿河千年古茶”品牌。聘請省農科院的專家作為技術支撐,從規劃、挖掘培育、技術創新等多方面著手,逐年加大財政投入,大力保護、開發,打造千年古茶精品,積極為當地農民拓寬增收渠道。


    2016年,沿河縣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中國古茶樹之鄉”稱號。


    近年來,沿河將生態茶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培育,把“沿河古茶”作為生態茶產業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立足把“沿河古茶”打造成全縣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


    開展古茶樹保護,沿河制定了古茶樹保護措施,建立相應的村規民約,杜絕亂砍濫伐;開展了古茶樹群落的調查、掛牌、登記。


    古茶樹保護和利用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已對全縣集中連片區域5000多株古茶樹進行登記、掛牌,建立數據庫;組織農戶對古茶樹進行澆水、施肥、修剪、防蟲、砌坎填土、支撐加固等工作。


    沿河以古茶為依托,按照“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的茶旅、農旅一體化發展思路,探索形成以茶促旅、以旅興茶和集群發展茶葉產業的城鄉統籌發展格局。


    茶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茶不僅推動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也給飲茶者帶來了身心健康和精神享受。


    千年古茶是中華文化歷史的傳承與見證,更是承載著華夏千古芳華向我們走來。


    白葉一號落地以來,為中寨發展帶來了空前的機遇。當地迅速形成了生態茶等高效產業集群,確保貧困戶都能通過參與生態產業實現脫貧。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黨的恩?!?018年秋,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干部群眾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扶貧號召,“為黨分憂、先富幫后富”,滿載浙黔兩地人民濃濃情誼的360萬株白葉一號茶苗翻越千山萬水、歷經辛苦落地中寨鎮志強、大宅、三會溪村。


    白葉一號到達中寨之前,各個村落零星種植的綠茶只有200多畝。2018年白葉一號落戶中寨,種植了1500畝;第二年當地又到安吉黃杜村購買茶苗,種植了3850畝,白葉一號種植達到5350畝。截至目前,中寨共有茶園面積10800畝。


    2018年10月20日,自浙江輾轉千里的茶苗,在凌晨4點運抵中寨鎮。志強村村黨支部書記張勇心情非常激動,凌晨6點,他和黃杜村組織委員劉煒一起冒雨種下了第一株白葉一號。


    第一批360萬株扶貧茶苗運抵20 天后,志強村和毗鄰的三會溪村、大宅村,在獲贈當時的4 縣中率先完成了捐贈茶苗的栽種。


    “務工顧家兩不誤,每月純進5000元,要在以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睆堄抡f,高中畢業,見過世面懂管理的張穩,如今才是穩穩地端上“金飯碗”。


    志強村村民張穩是放棄在浙江務工回村管理茶山的,起初聽說村里發展茶產業時,他并沒有動心,但聽到是來自浙江安吉的白葉一號,以合作社流轉土地統一經營,他就決定要回來了?!坝辛撕卯a品就有了希望,誰不希望自己家鄉好?能為家鄉發展出份力,也不枉這些年在外積累的經驗!”


    張勇告訴記者,志強村貧困發生率42.5%,莫說產業,就是進村都只有一條毛路,就別說經濟來源了,為了生計,年輕人盡數走出山村,只留下了老人和孩子。


    走進村民肖福香的家,冰箱、洗衣機、電視機等一應俱全。69歲的肖福香老人,丈夫去世多年,母子相依為命,以前家里一貧如洗,如今每年有將近2萬元務工收入?,F在老人逢人就說:“日子越過越好,多謝黨的好政策?!?/span>


    如今,志強村人均收入達9300元。


    白葉一號成為脫貧攻堅茶?!霸诓鑸@務工每天80元,中午還管一頓飯?!?0歲的三會溪村村民秦仁斌長期在茶園負責除草工作,每年有2萬的收入?!俺?、施肥的時候,每天給100元工資,平常是80元?!彼f,以前種莊稼,給別人幫短工,一年收入也才只有幾千元,還比在茶園務工辛苦多了。


    在三會溪村的茶山上,記者遇到了正在對茶園進行管護的村民秦禮文。他一人拉扯著三個孩子,如今孩子上學,花銷逐漸增大?!拔覀兗胰堪兹~一號,要是沒有白葉一號,我就得外出打工,三個孩子的學業就會受影響,這茶樹是我們家的“讀書茶”“脫貧差”和“感恩茶”。


    “茶園管護,這活不算累,主要是能照顧家庭和孩子,每月還能準時拿到2000元?!鼻囟Y文說,家里再種點莊稼、蔬菜,日子過得有盼頭、有希望。


    大宅村文書田紅軍告訴記者,以前村里沒產業,全是泥巴路,如今進村路、產業路、入戶路已達到22公里?!爱a業有了,基礎設施變了,村民也變得更加勤快了,現在白天入戶開展工作,都很難找到人,我們只有到茶園開展工作?!?/span>


    長期以來,外出打工都是貧困地區人們增收的主要途徑。山區發展產業就是希望外出打工者返鄉也能找到掙錢門路。如何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需要讓他們看到產業自身發展前景,還能實實在在掙到錢。


    白葉一號給當地帶來了巨大的用工需求。當地人說,時間就是金錢,現在才算真正讀懂了這句話。


    田紅軍說,專種白葉一號的村里的合作社勞務支出每年都在70萬元以上。三會溪村黨支部書記秦進介紹,去年合作社勞務支出也有70多萬元。志強村黨支部書記張勇說,村里閑散勞動力幾乎都參與到了茶園管理和采茶勞作中,人均收入每年1萬元以上。


    志強村600多戶村民,種茶流轉土地涉及200多戶;三會溪村372戶村民,種茶流轉土地涉及133戶;大宅村306戶村民,種茶流轉土地涉及100多戶。因為山地荒坡多,土地流轉費用還不算高,通常價格是每畝田300元,每畝地200元。


    “白葉一號不是富了幾個“大戶”,而是帶動了廣大農民?!敝姓傸h委副書記楊勇說,我們以白葉一號為引擎,全力鋪就致富路?!?/span>


    “反租倒包”實現多方受益。走進中寨鎮,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可看見一片片茶園,剛被雨水洗禮的茶葉顯得格外“靚”綠。已到了下班時間,但該鎮志強村的白茶園里還是一篇繁忙景象,村民張金成眼見山雨要來,急忙亮開嗓子吆喝:“又要下雨了,大家再加把勁,爭取今天把這一片茶園的草除完?!?/span>


    “下班時間已過,咋還不下班?”記者問。


    務工村民楊勝強搶過話茬:“他給自己打工,自己當老板,怎么舍得下班呢!”


    務工村民為什么給自己當老板?這還得從“反租倒包”這個新名詞說起。去年,為破解農村合作社“空殼化”難題 激發群眾增收內生動力,該鎮推行“反租倒包”新模式,即村民從村集體將茶園300元/畝流轉出來,實行家庭式精細化管護、加工,產生的收益歸承包人所有,實現村民從被動務工到主動管護,提升了管護效率,節約了時間、提升收益的作用。


    從栽下第一棵茶苗到目前,該鎮已發展起10800畝白茶產業,其中白葉一號種植達到5350畝。通過近3年的精心管護,一片片的茶葉也逐漸“成年”并帶動了當地群眾脫貧。


    但是,隨著脫貧攻堅結束后,產業發展資金就應該“斷奶”了,如何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一個大難題。


    今年年初,當地黨委和政府積極探索,把“成年”或快“成年”的茶園以300元/畝反租給農戶,這樣既免除土地租金和管護費用,激發群眾管護積極性,提升茶葉產量,也減輕政府和合作社的負擔,實現從租群眾土地集體或企業發展產業,又重新返租給群眾,破解因“斷奶”造成空殼的難題,可概括為“返租倒包”。


    “以前,8小時上班制,缺乏積極性,現在干再多都是為自己干?!睆埥鸪烧f,年初,他從集體返租了45畝,今年買茶青就得了6萬余元,“以前在茶園務工,一年收入不到2萬,相比之下,現在主動干比以前被動干劃算得多。


    古人云: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一世者,不足謀一時。


    該鎮在探索“返租倒包”的過程中,引進兩家企業負責該鎮茶青收購和加工,并與茶農簽訂70元/斤茶青保底收購價,以保障茶農的穩賺不虧。


    同時,為了防止企業在收購茶青時壓價,該鎮成立了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沿頂旅業有限公司,并號召全鎮15個村(社區)以及個人,把閑置的資金入股到公司作為防止企業壓價的“杠桿”,盈利后再按入股資金比例分紅。


    截至10月,該公司共收購茶青2830斤,營業額近200萬元,以480——1200元/斤不等價格在網絡、抖音平臺預售和銷售,凈賺20萬余元。


    “如果從市場購買,最低980元/斤,我們通過這種方式,直接省掉了中間商賺差價的環節,讓更多的人品味到高端茶?!痹撴傸h委書記劉毅說,下一步該鎮將繼續做強、做實“返租倒包”的模式,在重新盤活集體資源的同時,讓白葉一號走出深山,造福一方百姓。


    據悉,以“白葉一號”茶產業項目建設為引領,到2021年底中寨鎮已建成茶園10800畝。今年,該鎮春茶下樹4.5萬斤,產出干茶1萬多斤,實現產值1000萬元。茶產業,讓3150多戶14000多人受益,帶動1300多人實現就近務工。


    荒山換底色,種茶能致富。目前沿河縣生態茶園面積達到20余萬畝,其中投產茶園達到14.73萬畝,茶葉經營主體78家。去年產值8億元,帶動3.42萬貧困人口實現增收,助推16240人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建立省內外銷售點108個,產品遠銷國內外。茶葉產業涉及全縣22個種茶鄉鎮(街道)156個行政村、2萬余戶近8萬人。


    與此同時,沿河創建出一個個大小不等又各具特色的農業園區和產業基地,在發展傳統產業的同時構建起了多元化的農業產業體系,并通過產業共融真正為農民增收拓寬渠道,奏響產業發展“協作曲”,鼓起農民“錢袋子”,把青山綠水變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銀山,奮力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辣椒豐收,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委宣傳部供圖


    “我們不僅要讓這些茶苗盡早長成群眾的‘搖錢樹’,還要讓‘白葉一號’成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示范基地、感恩奮進的教育基地、先富帶后富的樣本展示基地、東西部協作的樣板基地、綠水千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引領基地”。沿河自治縣負責人如是說。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蔽覀兟牶笮闹幸粺?,群眾美好生活越來越有奔頭,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已激活。是的,這就是烏江的希望!

    驚回首,我們已整體告別貧困,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此景此情,讓我們不勝感慨。


    ——偉哉,當代中國!


    ——壯哉,烏江贊歌!




    作者:特約記者 梁瀚澤編輯:汪純編審:張勇 李小倩


    THE END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日本理论片手机看波多野紧衣裙|日韩国产精品自在自线|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仙踪林
    <s id="seqia"></s>
  • <xmp id="seqia"><li id="seqia"></li>
  • <small id="seqia"><li id="seqia"></li></small>
  • <td id="seqia"><button id="seqia"></button></td>
  • <xmp id="seqia"><td id="seqia"></td><xmp id="seqia"><small id="seqia"><li id="seqia"></li></small>
  • <small id="seqia"></small>
  • <small id="seqia"><td id="seqia"></td></small> <small id="seqia"><li id="seqia"></li></small><td id="seqia"><button id="seqia"></button></td>
  • <small id="seqia"><li id="seqia"></li></small>
  • <td id="seqia"></td>
  • <small id="seqia"><li id="seqia"></li></small>
  • <small id="seqia"></small>
  • <small id="seqia"></small><small id="seqia"></small><td id="seqia"><li id="seqia"></li></td>
  • <td id="seqia"><li id="seqia"></li></td>